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

专项债发行接近尾声 增量资金有望加速到位

  新华财经北京10月31日电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稳增长稳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截至10月30日,今年以来专项债已发行及计划发行金额已超过今年限额的89%。财政部近期表示,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将提前下达。同时,一些地方已启动明年项目储备工作。

新华财经北京10月31日电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稳增长稳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截至10月30日,今年以来专项债已发行及计划发行金额已超过今年限额的89%。财政部近期表示,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将提前下达。同时,一些地方已启动明年项目储备工作。

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,增量资金有望加速到位。随着系列资金落地,基建投资等将获得有力支撑。

投向领域拓宽

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进入收尾阶段。按照计划安排,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.4万亿元,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。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,截至10月30日,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9387.21亿元,发行进度超过今年限额的89%;算上10月31日计划发行的258.6亿元,今年前10个月的发行规模将达39645.81亿元。

分地区来看,广东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苏和四川(均不含计划单列市)位列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量前五名,与去年同期排名一致。上述五省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量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。

从总体发行量看,今年截至目前的发行量相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。从投向看,今年专项债资金的使用颇有亮点。

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介绍,今年专项债加大了对房地产、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。“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,专项债投向领域大幅拓宽,进一步加大了对土地储备、收购存量闲置土地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,积极支持稳地产、扩内需,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”袁海霞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北京、上海、陕西、浙江等地将专项债创新用于支持政府投资基金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教授汪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短期看,专项债注入政府投资基金能够通过政府注资撬动社会资金,将政府的直接投入转化为引导、放大的杠杆效应能力;长期看,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,形成“政府引导+市场化选择”的创新模式。

资金将尽快落地

未来两个月,专项债发行有望迎来“小高峰”。从截至目前的发行进度来看,今年专项债累计发行进度低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,限额内尚有超5000亿元额度未发行。专家预计,专项债资金将尽快落地支持基建投资等。

“剩余额度发行将以剩余两个月为重点,通过加快专项债发行和利用结存限额,推动资金尽快落地,支持基建与化债。”汪峰说。

事实上,10月末,专项债已出现明确“赶进度”信号。仅10月28日至31日4天,专项债拟发行规模就超过了10月9日至27日的发行规模。

财政部近期表示,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,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;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,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,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。下达地方债“提前批”限额已成近几年“惯例”。汪峰介绍,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,提前下达额度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%,按2025年5.2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测算,可估算出2026年提前批额度为3.12万亿元。年末地方债提前批额度或正常下达,但正式发行或仍需等到年后。

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,将明年部分置换债务额度提前在今年四季度发行,将有利于地方政府腾挪出更多资金促发展,释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稳增长动能,稳定四季度经济运行。

各地积极筹备项目

除资金有望加速落地外,2026年地方专项债项目储备工作也已经启动。记者了解到,近日部分省份已通知各地做好项目储备和重大项目库信息录入,提前做好2026年第一批专项债券项目的准备工作,预计正式填报工作将在11月份开始。

10月15日,河南省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召开债券申报专题会议,提出紧盯近期首批次、二批次专项债、2026年提前批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。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发展和改革局表示,2026年提前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申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,已组织申报2026年提前批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15个。

可以预期的是,明年专项债在稳增长、促发展、防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。业内人士建议,地方应抢抓产业革命机遇,以新能源、新基建、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为抓手促进地方相关工作开展。

从稳投资、稳增长的视角来看,袁海霞认为,增量资金将用于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加大对前瞻性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;围绕城市更新等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,加力补足地下管廊、海绵城市建设、应急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弱项,同时继续支持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重大项目投资建设。包含专项债在内的系列增量政策将对有效投资形成有力支撑,后续或存在基建实物量回升脉冲的可能性。

编辑:王柘

责任编辑:吴俊阳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大头鸟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ldsn5.com/15365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